水上光伏的介紹
水上光伏電站是指在水塘、水庫、湖泊等在水上建設的光伏電站,根據項目地水深等情況,建設形式分為兩種:一般水深小于3m 的采用打樁架高式安裝,水深3m 以上的可以采用漂浮式安裝系統。國內水上光伏電站以打樁架高式為主,但隨著水上漂浮式技術的不斷成熟,新材料、新技術、新工藝不斷涌現,建設成本不斷降低。近年來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項目成為光伏發電領域的新熱點,裝機容量呈現快速增長。打樁架高式的水上光伏電站一般建設在水深小于3m的水域。基礎形式采用PHC 管樁加熱鍍鋅鋼支架的組合,樁頂高度大于洪水水位0.4m 以上,為方便船只通行,光伏組件下端離最高水位1m 以上,組件采用最佳傾角安裝。一般采用排水、清淤、晾干場地后再打樁,或直接采用船舶打樁。主要電氣設備都布置在道路兩側或岸邊,升壓站選址在岸上。
水上光伏可以節約用地:建立在水面上,不占用土地資源,可減少征地費用。提高發電量:水體對光伏組件有冷卻效應,可以抑制組件表面溫度上升,從而提高發電量。例如,據日本兵庫縣大型水上光伏電站實驗對比分析,由于水面的冷卻效果,電池板發電量增加約14%。這種光伏安裝減少蒸發和藻類繁殖:理論上可減少水面蒸發量,抑制水中藻類繁殖,有利于水資源的保護。運營維護方便:光伏電站建立在水中,可以減少灰塵對組件的污染,且方便組件清洗。光伏組件整齊排列在水面上,可以作為一項具有特色的景點,帶來旅游效益。水上光伏應用農業與漁業結合:在農田和魚塘附近的水域設置漂浮式水上光伏系統,可以實現農業和漁業的協同發展。城市景觀:在城市的河道、湖泊等水域設置漂浮式水上光伏系統,可以改善城市環境,同時為城市提供新的景觀。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,漂浮式水上光伏的部署和應用將會更加廣泛。這一領域可能的發展趨勢包括,進一步優化光伏板的設計和浮體的性能,提高系統的發電效率和穩定性。通過大規模生產和標準化設計,降低漂浮式水上光伏系統的建設和運營成本。融合發展:與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(如風能、水能等)相結合,形成綜合能源系統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國際合作與標準化:加強國際合作,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范,推動漂浮式水上光伏的全球發展。然而,漂浮式水上光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,如環境適應性、防雷防浪、運維管理等問題。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科研機構和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。